文件名

 

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


文件名
▲柳侯祠正门
    柳侯祠,这座沉淀千年历史的古祠堂,不仅诉说着“老市长”柳宗元的故事,也承载着一段永不磨灭的“红色记忆”。

文件名

▲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常务理事及部分负责人合影图片来源于网络

这是一张已经模糊不清的照片,它拍摄于1938年5月湖北汉口,展现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之初,数万难童“妈妈们”慈祥的面容,更见证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一项伟大工程的精彩瞬间。战时儿童保育会与柳侯祠有什么关联呢?让我们一起去揭秘这段鲜为人知的红色历史。



 

柳侯祠战时儿童保育院


时光倒回到1937年,那时侵华日军已全面占领我国华北华东大片领土,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空前的灾难,成千上万的难民流离失所,国破家亡。那些在战争中失去父母与家庭的儿童处境更加悲惨,他们或是死于炮火,或是倒在饥饿的逃难途中,或是浪迹他乡成为乞丐,或是惨死在日本军阀的枪炮和屠刀下。在这种情况下,抢救战区难童,保护国家未来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。

1938年1月10日,九架日本飞机经北海首次入侵柳州上空,这也是柳州首次遭受日机侵犯。这年初,为动员全社会参与到难童救助工作中来,邓颖超、史良等知名女性联合召开“抢救难童”座谈会。会上邓颖超讲到:“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,建立儿童保育会,全力救助受难儿童。”各界爱国人士和进步妇女参与进来,1938年3月l0日,在湖北汉口成立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,公推宋美龄为理事长,李德全为副理事长,邓颖超、曹孟君等为常务理事,并迅速组建各地分会,开展抢救难童的工作。

文件名

 ▲柳侯祠正门旧照

同年5月,柳州也成立了战时儿童保育会分会,并设立儿童保育院,大量战区的难童转移到柳州后,当时就安置在柳侯祠内。1938年《申报》记者到柳州采访,参观柳侯祠战时儿童保育院,记者看到柳侯祠接收了来自战区的难童160人,这些难童中年龄最大的16岁,最小只有7岁,当时难童的寝室就设在柳侯祠正殿中,床铺分上下铺,难童刚来的时候没有蚊帐,许多孩子被蚊虫叮咬后相继来到医院治疗。保育会的理事们竭力向外募捐,这才购置了蚊帐,让这些可怜的孩子们得以睡个安稳觉。当时难童们一部分正在读书,高年级生教中低年级生,另有先生在旁督导;部分儿童因患皮肤病和疟疾流行症,由医生义务诊治;其余稍大点的儿童,则负责柳侯祠的卫生扫除及守卫等工作。

文件名

▲柳侯祠大殿旧照

至1944年夏,柳州战时儿童保育会先后接收安置各地疏散来柳的难童共1300余名。难童们从食不果腹、衣不蔽体、居无定所的状态进入保育院,就像进到一个温暖的大家庭。保育院的首要工作是培养保育孩子们健康的成长,但绝不单单是给饭吃养活这些难童,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受教育,学习生活生产技能,使每个孩子都成为国家有用之才,成为建设新中国的后备力量。




《战时儿童保育院院歌》


文件名

▲《战时儿童保育院院歌》歌词谱
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
《战时儿童保育院院歌》
安娥(田汉夫人)作词、张曙作曲 
我们离开了爸爸,
我们离开了妈妈,
我们失去了土地,
我们失去了老家。
我们的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和它的军阀,
我们要打倒它!打倒它!
打倒它才可以回老家,
打倒它才可以看见爸爸妈妈,
打倒它才可以建立新中华。
我们不依赖爸爸,
我们不依赖妈妈,
我们自己求新学问,
我们创造了新的家,
我们的好朋友来自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火下,
我们要团结他,团结他!
团结他才可以回到老家,
团结他才可以看见爸爸妈妈,
团结他才可以建立新中华。


抗日战争结束后,历时8年半的战时儿童保育会退出历史舞台,柳侯祠见证了这段艰难的岁月。在国难时期保育院培养出一大批国家的英才,既有国家领导人,又有各界著名科学家、企业家、教授、水电专家等建设新中国的栋梁之才。

正因为有许许多多平凡的爱国人士不畏艰难,为国分忧,用饱满的爱国热情和慈爱之心才拯救抚育数万难童。而如今岁月静好我们身边依然有这样平凡的英雄为我们负重前行。我们没有生活在和平年代,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。远离硝烟的我们,更应珍爱和平,做好自己的工作,用自己的力量,让我们的祖国更强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