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春佳节之际,柳州博物馆精选馆藏文物中带有“牛”元素的文物与游客朋友们共同鉴赏,金牛迎春送祥瑞,共赏文物添智慧。本期推文中将向大家推介带有“牛”元素的馆藏砚台,一同来看看吧。
砚台的历史
砚者,国之瑰宝。中国的砚文化当属国粹中博大精深、源远流长的一族。在中国的文明史上,砚台对传播文化艺术起着重要作用。中国各地名砚的来历、选材、特质、工艺制作及收藏价值以及从文史、民俗、 美学及文物鉴别等角度都可以揭示中国砚文化的内涵。
我国制造砚台的历史非常久远,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,它从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的,又称研。开始的砚台,是用颜料在上面涂,在石头上进行研磨。到春秋时期砚台基本成型,到汉代砚台基本被接受,并从此抛开研石自成一体。根据制砚原料的不同,汉代以来,砚台就有石砚、玉砚、陶砚、瓷砚、瓦砚、澄泥砚和铜、铁、银等金属砚的不同叫法。但是从实用的角度,一般只有瓦砚和石砚两大类。瓦砚按照制作的不同,分澄泥砚和砖瓦砚两种;石砚按照产地,又分为端砚、歙砚、乌金砚、灵岩石砚、开化石砚、大沽石砚、沉州石砚、溪石砚、洮石砚、紫金石砚等十多个品种。说起砚台的收藏,一般人都把中国的“四大名砚”即端砚、歙砚、洮河砚、澄泥砚作为收藏的重点,其中以端砚为诸砚之首。古代流传至今的名砚,现已极为罕见,具有收藏价值。
砚台里的“牛”
柳州博物馆馆藏一方清乾隆时期卧牛石砚,取山东青州所产红丝石为原料,料石红黄相间,天然成趣。砚面长方形,造型古朴雅致、石质坚实、线条流畅,砚额雕饰牛,凸显古韵,颇为别致。
以牛为标、化牛入性,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牛文化及勤劳奉献的民族个性。除了在造型上追求精益求精之外,其内在蕴意也相当丰富。牛,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有很多传奇色彩,它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二,有着无可替代的寓意,而耕牛自古以来在人们心中就有着神圣的地位,牛的形象蕴含着自强不息和顽强拼搏的精神,既是吃苦耐劳、无私奉献的象征,也有祈求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与平安祥和之意。
《砚遇——馆藏精品柳砚展》
柳州博物馆馆藏砚台精品越来越多,既有中国古代名砚坐镇,又不乏龙壁柳砚为馆藏砚品锦上添花,故举办此展与广大游客朋友一同分享,同时也希望广大砚石爱好者一同传播柳砚文化,拓展柳州历史名城的文化内涵。
柳砚出现于盛唐时期,唐元和十一年(816年),柳宗元精选柳州墨砚寄赠好友刘禹锡。刘禹锡为此赋诗《谢柳子厚寄叠石砚》以答。诗文中称赞柳砚声、色、纹、形之美及墨砚质地之精良。自此,柳砚传播千年,成为千古文坛佳话。
柳砚石材取自柳州城北龙壁山下。砚台随形雕刻而成,利用原料特有的石皮色彩,饰以浮雕纹路,内容题材多样,于是一方造型别致、寓意丰富的砚台除了发挥本身书写工具的作用外,也成为案头风景的装饰。
本次馆藏“牛”元素文物就分享到这里,欢迎大家光临柳州博物馆及正在博物馆一楼多功能展厅开展的《砚遇——馆藏精品柳砚展》参观、游览,欣赏更多精美文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