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草长莺飞时节,"柳州博物馆博文从书·柳州味道”之《城墙故事》终于脱稿并即将与读者见面。
在我看来,这是一本好看的书。
首先,是它的图文并茂。在博物馆所出的众多书籍中,图文并茂的不少,但这本却不一样,这是一本以图为主的绘本,每一幅图都是柳州本土名家王培堃先生精心手绘,看似简单的画面,到处都是知识点。这里面不仅包含丰富的历史知识且还有大量的生活和民俗场景,展示了不同的民族服饰。其中,每个人物的塑造不仅力求符合史实,而且还兼具特色,比如图中小小的绑腿,就有多种变化,加上形态各异的头饰等,使读者能轻易识别苗族、壮族、侗族等,风情别具,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而言,熟悉又亲切。原本枯燥的史料,因浅显的文字和传神的画面,便如同电影般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,千年过往,尽收眼底。
有些单幅画面,本身就具备极高的审美价值——熙熙攘攘的岭南集市,散发着安逸闲适的烟火气;罗池月下,柳侯身影遗世独立,愁思茫茫;一些战斗场面描绘,充满张力,精彩纷呈······细细品来,滋味隽永。
其次,是它的题材独特。城墙,在一般人眼里,唯有厚重,唯有质朴,无华到甚至无话可说,可它依然是凝固的诗篇、静默的乐章,承载着无数信息。
柳州城墙故事不少。据史书记载,明洪武五年(公元1372年)柳州重建倒塌的城墙时,有筑城军卒无知,将原立于罗池庙的“荔子碑”拉来,“断碑以砌"。然而,将断碑砌进城墙后,墙体却屡砌屡塌,十分诡异,众人皆惊。后主事官员请来高人查看,才发现端倪,遂将断碑取出,拼合后恭恭敬敬地立回罗池庙原处。此后城墙才顺利砌成,没有再倒。后来柳州城墙也曾多次毁于天灾人祸,但每次重修扩建再无人敢砌石碑进去了。
城墙,对过去的百姓来说,也是非常亲切的存在。《易·系辞》中说:“安土敦乎仁,故能爱。”意思是在土地上安定生活,生生不息,人们才懂得互相关爱。
安分于一块土地,筑土为城,抑或用青砖木石筑城,那一道一道城墙所守护的,是一瓢一饮的日常,是每个夜晚的酣然沉睡。正因如此,安土重迁成为中国人的传统,古人更将动土视为大事,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。我家八十岁的老母亲至今还常念叨,动土不慎易得罪“神灵”,会得大病,需取老城砖,配上数棵葱须,煮水喝下能痊愈。老城砖能治病的传说许多地方都有,所以长城脚下和其他地方的古城砖,经常会被当地百姓挖取,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难题。但这也说明一件事,即便在科学昌明的现代,人们骨子里对日渐消失的古城墙依然有种固执的依恋。
柳州目前残存的古城墙,正南门城墙残存72米,东门城墙残存90米,也算“一息尚存”吧。希望本书能够和这些历史遗存一起,延续我们的古城情结,让古城风采世代绵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