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党史 颂党恩|坚持人民至上 呵护每一个生命

支援抗疫战斗


 2020年新年伊始,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。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,举国上下,众志成城抗击疫情,医护人员积极“请战”逆行,人民群众自发捐款捐物,各地纷纷以自己的行动打好这场疫情“阻击战”。柳州发挥地域的产业优势,投入到支援湖北武汉的抗疫战斗中。口罩、红外线探温车、负压救护车、警车等一批批物资紧急送往抗疫一线,为城市隔阻疫情传播铸就了一道防线。
文件名

奔赴抗疫前线的上汽五菱警务车

文件名

奔赴抗疫前线的宝骏智能移动探温车

文件名

奔赴抗疫前线的监护型负压救护车


       我们的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地奔赴湖北抗疫前线,不舍昼夜、同心协力、英勇奋斗、共克时艰,守护着同胞的生命和健康。广西脑科医院方芳医生,也是援鄂抗疫医疗队的一员,在方仓医院中勇于担当,将医护人员和病人组成临时党支部,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,凝心聚力、守望相助,让患者从身体到心理都得到及时的救助。一首名为《二艳》的质朴小诗,让广西脑科医院的医务人员泪湿了面颊上的口罩。这首小诗,是广西脑科医院骨科护士韦红艳的家人,为即将奔赴湖北疫区支援抗疫的她倾情写下的。“等你凯旋的那一天,我会为你扎一条漂亮的长辫”真挚的话语,说出无数家属的最美期盼。诗中提到“响应号召奔赴战场就像外公当年”“我家还有许多二艳”,让人联想诗歌背后的动人故事。韦红艳说:“我外公以前是抗美援朝的卫生兵,之后做了村医,我家族里有两个村医,四个临床医生,四个护士,所以听说我要去支援湖北,他们特别有感触,他们特别支持”。像这样的“二艳”,脑科医院还有许多。

广西脑科医院骨科护士韦红艳的家人,为即将奔赴湖北疫区支援抗疫的她倾情写下的小诗

  


征集疫情见证物


柳州博物馆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,也担任重大事件史料征集和收藏的职责。在保障防控安全及不影响一线抗击疫情的前提下,2020年,博物馆诚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本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物、图片和资料等相关物证。当这些白衣执甲的战士凯旋归来,他们将那些承载着抗疫战斗期间点点滴滴故事的物品,无私捐赠出来。
文件名

柳州博物馆征集的抗击疫情见证物

文件名

柳州博物馆征集的抗击疫情见证物

文件名

2020年4月21日 柳州脑科医院向博物馆捐赠抗疫的录音、摄影、纸媒、绘画、诗歌、书信手稿等十五件抗疫见证物。

        


“天津医生”援助广西


建国初期,广西地处祖国边疆,地势复杂,交通不便,医疗卫生发展水平与全国有一定的差距,1965年,广西仅有卫生院52所,专业卫生人员921人。在国家发出“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”的号召后,西南边陲的壮乡,出现了一群白衣天使,他们的名字叫“天津医生”。2000多名天津医务工作者及8000名家属响应国家号召,离开条件优越的大城市,满怀激情,远赴祖国南疆,援助建设广西医疗卫生队。这群热血青年来到广西,大多数直接下到各县边远山区的公社卫生院。他们用马驮着药箱和医疗器械,走过悬崖峭壁,翻越层叠山峦,经常顶烈日,冒严寒,于乡间巡诊,用竹竿绑几根绳子做担架,把重病人抬下山来救治,为无数患者解除病痛。在物资奇缺的年代,他们曾用手电筒绑在一起代替无影灯,完成了阑尾炎、肠梗阻、剖腹产等外科手术,挽救了无数生命,让妇女儿童的健康有了保证。他们不畏道路崎岖,不畏艰难险阻,不畏严寒酷暑,为壮乡人民送医送药,救死扶伤,充当生命的守护者。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,他们毫无保留地挥洒青春与热血,同当地医生一道,艰苦创业,搭建起广西现代医疗体系,为广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医疗卫生人才,续写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,为广西各族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。

文件名

穿梭于乡间的天津援桂医疗队

       一方有难,八方支援,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,呵护人民生命、价值和尊严的必然选择,只有在社会主义新中国,才会有这样的奇迹发生,也才会有无数“援鄂医疗队”“援桂天津医生”义无反顾地奔赴抗疫一线、远赴祖国的边远山区,救死扶伤,呵护每一个生命。